【投稿專欄】二龍一米 (中篇)

唐大哥說書/撰文:唐英隆

文章整理:方家龍

【投稿專欄】二龍一米 (中篇)

台灣考古發現最早的稻米是在4800年前即有碳化的陸稻,亦稱旱稻。千百年來台灣原住民經由採集野稻,再將稻粒種子撒在住家附近,自然收成後作為糧食,與小米、紅藜一樣,都是一年一收。

明朝萬曆年間,開始有少數漢人渡海來台,帶來家鄉漢人習種的水稻種子與耕耘技術,慢慢取代原住民的陸稻。因為水稻的產量比陸稻高的多。到了鄭成功帶來大量軍隊與招募移工、移民,即大量屯墾,從此台灣阡陌百里,一片稻浪翻飛!

1895年台灣割讓日本,日本計劃實施”工業日本,農業台灣”殖民經濟政策,因此努力在台灣研究優良稻米品種,最後在陽明山竹子湖成功培育”中村種”稻種,再由總督在新高米、新台米、蓬萊米三個名子中,圈選蓬萊米作為日本在台灣改良成功的品種概稱。而原本種植在台灣的稻種則稱為在來米。

蓬萊米愈種愈好,最後一年可以收成二期,產量大為提昇,但為何有如此成績?日本幾位農業博士也不明所以,近年來經過中研院與台灣大學對蓬萊米作基因解碼,才發現其中插入了台灣原生種陸稻的基因,使得蓬萊米稻子的生長,由原來的非常敏感變成非常鈍感,兼對抗稻熱病,是全世界適應力最強的粳稻!

哈哈!原來蓬萊米與台灣人一樣,混血了南島語系台灣原住民族、中華各種民族、甚至少數外來民族,是”新台灣人式的新台灣米”,而且仍在進行中……,是現在進行式!

粳稻本來是種在温帶的稻種,不耐高溫!可是日本人因為不喜歡在來米的口味,才會千方百計的把粳稻種在接近熱帶的台灣,也因為台灣的農業專家太厲害了!一代又一代的改良品種,終於讓粳稻在台灣本土化了!這很像台灣的櫻花鈎吻鮭,都是地球上最南端還能生長的地方。

面對未來全球暖化極端氣候,蓬萊米能否經得起考驗?說實話,不敢太樂觀,近年來在統計上,蓬萊米每年的(未熟米率)、(白堊質)逐年提高,加上數十年來台灣農民慣行農法的催殘!只求眼前短利,傷害台灣土壤在所不惜!萬一台灣碰上超高溫熱浪來襲,稻米也與人一樣,會中暑、熱衰竭的!

除非台灣的農業專家能培育出超級無敵新品種!抗蟲、抗菌、耐熱、耐旱、耐澇、又耐寒……,最好抗颱風!才能對抗超高温逆境風險了!

哈哈!唐大哥的要求也未免太高了!

看倌們!保證下次完結篇,不會歹戲拖棚。

待續……………..

151d1869ced2b6

更多新聞內容請至聯合新聞官網:

讀者投稿專欄請至聯合新聞官網:

https://unitednewsgroup.com/

更多新聞內容請至聯合新聞粉絲團

https://www.facebook.com/groups/435358273254337/

https://www.facebook.com/unitednewsgroup/